原生态藏族歌舞剧《热梦科巴》 2017年文化部邀请赴港澳演出剧目 第八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受邀演出剧目 故事梗概: 科巴在哪里,大山就在哪里;孩子在哪里,云霞就在哪里。 桑烟在哪里,神明就在哪里;心灵在哪里,梦想就在哪里。 在青海高原,黄河北岸赤裸的群山中,有这么一群藏族孩子,他们家里祖祖辈辈就在农牧交杂地区劳作,很多人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这里的很多孩子从小就在家里帮着赶牛放羊和干农活,甚至还要到几百里以外的无人区里去挖虫草,贴补家用。 在这些幼小的心灵里有个疑问,就像吉祥鸟衔来种子变成小树,再生根长大,枝繁叶茂,外面的世界该是个啥样子?被大山遮挡的远方会是神仙住的地方吗?爷爷奶奶说,外面就是草地的边缘;寺庙里的喇嘛说,外面是天空一样的心性;学校的老师说,那是一片知识的海洋,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于是,孩子只能在闭塞的大山内用自己的梦想来描述外面世界,五颜六色,远不可及。
终于有一天,大山里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在支教老师的努力下,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这些小精灵背负着蓝天和祖辈父辈的寄托,冲破重重旧习俗的羁绊,走出大山,走出闭塞,走到祖国的首都北京,走到梦想里最美丽的世界。 这便是原生态藏族歌舞剧《热梦科巴》的故事,是根据青海省化隆县一个小山村所发生的许多真实事件改编,里面的孩子,里面的祈祷,里面的神舞,还有孩子走出大山遇到的各种事情,都曾是真实的存在,有些还在发生着。 本剧以高原孩子的梦想为线索,让不同的生命和认知观发生碰撞,用当地具有几千年传承祭祀神舞穿插,展现从严酷现实中与神对话,又在梦幻中走回到现实。本剧色彩旋律、山歌清越、舞姿盈动,充满浓郁高原文化和民俗。 剧目看点
一. 祭祀神舞 高原先民在自然中挣扎生存,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固定时间举行祭祀仪式,跳起祭祀神舞。这中祭祀神舞,从4000年前的出土文物上即可印证。如今,在科巴村,每年的初夏与入冬时,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强巴神舞:13个强巴神手持各自法器,在寺庙门,缓缓移动脚步,完成祭祀神舞。 《热梦科巴》既将强巴神舞巧妙结合与剧中,由孩子们演绎。面具和服装经过更加舞台化的艺术处理,更加温和可爱,孩子们扮演的强巴神也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灵性。
二. 高原法乐 高原音乐,如同猎猎长风,演奏每招每式十分讲究;或在各节日庆典祭祀使用,或在寺庙里随着诵经法会仪式吹奏。 歌舞剧全剧以高原法乐及藏族民间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是烘托情节和推动剧情开展的关键因素。其中,歌舞剧开场雄浑的东谦法号,更是引人入胜的。
三. 宁玛信仰 宁玛派(红教)是藏传佛教四大传承之一,在黄河上游,当地人管信奉宁玛教派人叫娘玛巴,他们有自己一套体系及仪式。在科巴地区,完整保留了宁玛派的仪式。歌舞剧《热梦科巴》里,整套娘玛巴宗教仪仗、祭祀祈神仪式等将完整地展现。
四. 高原民歌 在科巴地区保留有大量的山歌、民歌(则热)、酒歌(鲁)、情歌(拉伊)。这些山歌传唱在科巴地区,成为美丽的民间文化瑰宝。为了让这些民歌得以传承,导演组特意花了大力气在当地寻求民歌,融入歌舞剧,还让孩子们用独唱或合唱的方式演绎。
五. 灵性狮虎 在青海高原,威武憨厚的雪山狮子和顽劣笨拙的老虎是村民心里的灵性之物。 每当重大节日或宗教仪式最后,这对狮虎会出现表演,插诨打科,搞怪戏谑。在歌舞剧《热梦科巴》里,狮虎出现,作为推动剧情、丰富剧目的一个重要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狮子老虎道具都出自村子里老人之手,自制的道具,独具藏式风格和魅力。
你有梦想么,如果还有那就来一起跟着高原孩子飞翔吧。 你忘却梦想了么,那么也来在孩子中找回属于你的梦想吧。 剧团介绍
热梦科巴艺术团,是以青海省化隆县金源乡科巴村,那些在原野山崖奔放自由的孩子为演员,并由一些对高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教师和舞蹈家担任主创的高原文化艺术团。这个艺术团源于民间,根植于原野,脱胎于高原生存,汲取隐匿在群山环绕中古老文明的沉淀,荟萃具有人类之初的高原美学和对生命认知各种要素。艺术团的作品,将与大自然共同存在的原生态艺术融汇在表演中。热梦科巴艺术团,就是秉承发掘、整理、提炼,并以艺术形式,重新展现出来。 主要剧目作品: 原生态藏族歌舞剧《热梦科巴》 声乐套曲《听见·科巴》 高原木偶剧《勇敢男孩久太》 藏式音乐剧《骑风马的旦措》 |